“文旅+科技”智慧景區構建旅游新生態
2025-05-15
來源:浙江云野科技有限公司
2025年,中國文旅產業在數字技術驅動下邁入全新階段。隨著人工智能、大數據、5G、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深度應用,智慧景區建設已成為旅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。通過整合線上線下資源、優化游客體驗、提升管理效能,智慧旅游新業態、新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多點開花,為文旅產業注入新活力。
智慧景區的核心在于以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便捷性與體驗感。當前,國內多個景區通過智能終端、AR/VR、數據中臺等技術,實現了從“傳統觀光”到“沉浸式互動”的跨越。
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區通過“刷臉入園”技術,游客無需紙質門票或身份證即可快速通行,系統還能根據游客畫像推薦個性化路線。九寨溝景區則通過“人臉識別+身份證”雙驗證系統,將入園效率提升至“幾秒通行”,單日接待能力從1萬人次提升至2萬人次。云南麗江玉龍雪山景區通過“游云南”App提供實時廁所坑位查詢、停車位導航、纜車排隊預測等功能,單日峰值接待量從2017年的2.3萬人次躍升至2023年的3.6萬人次。
貴州“紅飄帶”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采用全息影像、虛擬現實等技術,將紅色文化以數字化形式呈現,自2023年10月運營以來累計接待超100萬人次,單日最高演出11場仍一票難求。中國天眼景區推出的XR沉浸式體驗館,通過虛擬場景讓游客觀測宇宙天體,開館僅3個月便吸引2萬余名游客,其中7000余名為學生群體,實現了科技與科普的雙重價值。
梵凈山景區針對紅云金頂客流擁堵問題,推出“分時段預約登頂”系統,游客可提前規劃行程。該模式使平均排隊時間減少40%,游客滿意度提升30%,周邊商戶銷售額增長15%。安徽黃山景區通過“智慧大腦”實時監測客流、索道運力及環境數據,實現資源動態調配,2023年游客量突破630萬人次。
智慧景區不僅服務于游客,更通過數據整合與智能分析,推動景區管理的精細化與科學化。
青城山都江堰景區的“數字孿生平臺”整合了客流、交通、安防等20余個子系統,實現“一屏掌控”全局運營。通過歷史數據分析,景區可提前預測節假日客流峰值,并動態調整資源配置。九寨溝的“生態監測保護平臺”則對接地質災害、森林防火等數據,為遺產地保護提供實時預警。
麗江玉龍雪山通過大數據預測客流,提前三天調整觀光車頻次與保潔人員調度,在保障游客體驗的同時降低生態壓力。安徽提出“應急廣播進景區”計劃,通過智能終端實現危險區域自動監測與預警,提升突發事件處置效率。
貴州鎮遠古城打造的“鎮遠管家”平臺整合景區、酒店、餐飲等500家企業資源,通過用戶畫像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務,2024年交易流水突破620萬元。安徽推動建立“智慧旅游發展聯盟”,鼓勵高校、企業與景區合作,培養“技術+文旅”復合型人才。
智慧旅游的蓬勃發展,催生了線上線下融合、虛實結合的新業態。
黃果樹景區“360極限飛球”項目以裸眼3D球幕與4D動感座椅打造《飛躍黃果樹》影片,2024年夏季單日接待量達4000人,營業額最高16萬元。上海“滬小游”智能體整合城市文旅資源,提供AR導航、AI行程規劃等服務,成為智慧城市與旅游融合的典范。
攜程集團推出的垂直大模型“攜程問道”,通過AI技術優化行程推薦與客服響應,2024年上半年營收達247億元。貴州“智游遵義”小程序以手繪地圖結合實時定位功能,上線一年吸引19.47萬人次游客,交易流水超620萬元。
安徽推動智慧景區適老化改造,例如優化線上平臺字體與語音交互功能,保留人工窗口服務老年游客。北京頤和園等景區推出“智能導覽輪椅”,結合實時定位為行動不便者提供無障礙游覽支持。
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導致服務“失溫”。部分景區因強制線上預約疏遠老年群體,需通過“人工+智能”雙通道保障普惠性。
智慧景區建設,已從技術應用的初級階段邁向生態化、系統化發展。通過科技賦能,景區不僅提升了管理效率與游客體驗,更推動了紅色文旅、生態保護、鄉村振興等多元目標的實現。未來,隨著5G全覆蓋、AI大模型普及,智慧旅游將進一步打破邊界,成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。